智能硬件行业调研报告
行业概念
2017年智能硬件产业图谱
什么是智能硬件行业?
智能硬件是以平台性底层软硬件为基础,以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及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特征,以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硬件为载体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一个科技概念,通过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进而让其智能化。随着技术升级、关联基础设施完善和应用服务市场的不断成熟,产品形态从智能手机延伸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医疗健康、智能无人系统等,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交汇点。
行业细分
智能家居
是以住宅为平台,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居住环境。
消费类电子产品
传统的消费电子类产品和家用电器逐步走向智能化,提供比非智能的产品更多维度的体验。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它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芯片半导体
所有的智能硬件的核心部件都是其内置的芯片和储存装置,以及传感器和对外连接的装置。
工业机器人
机器人又称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智能硬件产业里的细分概念通常指的是工业领域的机器人。
3D打印
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
传感器和中间件
传感器是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
飞行器
前几年最火的智能硬件创业方向,包括民用机和军用机。
智能出行
包括无人车,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模块。
虚拟现实
VR是指虚拟现实,这个术语指的是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环境,人可以在其中探索和交互。从根本上说虚拟现实会将人带入另一个世界。
AR是指增强现实,指的是在现实世界上叠加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形象,提供一个混合的视觉。
MR指混合现实,也可以叫做高保真AR,使现实世界和叠加的虚拟世界产生关联互动。
智能硬件行业的典型商业模式
产品服务的典型模式
1、硬件作为服务:
智能硬件初创公司中最经常采用的盈利模式便是依靠销售、或者是出租某个数字硬件设备,在上面产生某种经常性收入。这个费用有可能是以软件许可、服务费的形式出现,也可能是按照时间来计费(年费或者月费),有些时候也有可能是以英里数来计费。将硬件视为服务本身的公司,往往瞄准的是产品一经出售之后漫长的使用过程,不断优化使用体验,让用户得到满足,而不是靠着起初的销售,做一锤子买卖。代表产品是共享单车。
2、硬件作为入口
以硬件为入口的产品其实跟以硬件为服务本身的产品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不同之处在于,以硬件为入口的产品在盈利方式上,后续的服务是可以选择付费使用或者不使用的。这听起来似乎只是微小的变动,但是它彻底的改变了企业的盈利条件。但凡是属于第二类的硬件产品,必须保证在每售出一件产品的时候都是要有一定比例的利润空间的。代表产品是小米电视和小米手机。
3、硬件成为容器
这种盈利方式,是将硬件产品打造成消费品的载体,并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硬件产品的推出,消费者逐渐成为品牌的忠实信徒,在硬件所设计的框架之中不断消费。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硬件成为了一次性消费品的容器。这种盈利模式是最难的,首先它要打造出基于网页和移动端的软件产品,这已经很难了;其次它要打造出硬件产品,这更难了,最后你要从无到有的打造出来一套超级高效、快速的营销派送系统,这同样也是最难的事情。代表产品是Kindle。
公司经营的典型模式
智能硬件厂商玩家类型较多,按照驻进形态的不同可以主要分为构筑生态型、平台搭建型和初创垂直型三大类:
1、构筑生态型
主要有科技企业背景,在服务整个硬件企业时,主要从整体的生态服务角度出发,为整个行业提供生态方面保障的服务平台。主要有百度、亚马逊、阿里、360和京东等。
2、平台搭建型
主要针对硬件行业企业,旨在为硬件其他玩家提供一条龙服务或者打包解决方案服务。代表企业主要有小米、硬蛋和腾讯开放平台等。
3、初创垂直型
主要是指在智能硬件产品领域的初创厂商,通过致力于某垂直场景进行硬件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这些企业可能不光涉及硬件生产,也会有自主研发技术和核心卖点。代表企业如逸图科技、Rokid等。
构筑生态型、平台搭建型和初创垂直型这三类的划分主要是厂商对自己的定位角度考量。其中构筑生态型设计的服务细分内容,可能会和平台搭建型、初创垂直型有重合。但构筑生态型更多的是站在较高全局的角度进行硬件行业的服务,搭建的平台更加具有全面的影响力。
典型公司经营模式分析之小米
小米通过手机生态链,以小米盒子为切入点,逐步进军智能硬件领域。
Swot分析:
S:小米以手机为核心布局智能硬件,孵化多个智能硬件厂商,拓展产业链,推出米家智能家居控制平台,布局家居市场,最终形成完善的智能硬件布局。
W:小米自身在内容生态上布局有限;手机及其他智能硬件产品采用性价比策略,导致一定程度固化了原有的廉价标签。
O:中国智能硬件市场处于市场启动器,市场集中度低,利于新公司进入;年轻消费群体对智能硬件产品认知度较高,愿意购买尝试。
T:智能手机红利逐渐消失;通过投资智能硬件企业组建生态体系,品类的快速扩张考验小米的产品和数据整合能力、管控能力。
小米竞争优势:
1、粉丝经济:通过小米社区论坛,深度分析用户画像,产品得以无限贴近目标市场的需求和兴奋点,从而实现用户量和销售量的双爆发增长。
2、生态链企业:包括紫米科技、华米科技、智米科技、万魔声学等在内近百家公司构成了小米公司旗下的生态链企业,共同布局智能硬件产业发展。
3、营销模式延长生命周期: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了饥饿营销模式下的C2B产业链,以多轮预售和饥饿营销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实现先亏后盈的增长。
现状和未来
行业情况
随着新兴随着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中国2017年智能硬件及其服务的市场规模为3999亿,同比增长20.63%。智能硬件总体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29年,中国智能硬件市场规模将达到5411.9亿元。
智能硬件行业PEST分析:
P: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中国制造》和《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提出要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和布局,推动智能工具和产品的产业化研发。
E:国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支出持续增加,消费升级带动产品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释放的改革红利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利用互联网的边际优势的红利,实现用户体验的跨越式增长,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前进的方向。
S:随着文化水平和时间管理意识提高,国民队生活质量要求日益增强,正寻求一种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80、90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该人群喜欢探寻新鲜事物,对智能化产品接受快,成为创新智能产品市场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T: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愈发广泛,技术革新趋于成熟;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推动人工智能产品落地。
用户分析
1、智能硬件领域活跃用户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率,用户规模持续增长。
2、从性别上看,智能硬件用户以男性居多;年龄集中分布在26-35岁;地域上,用户集中于一、二线经济发达地区,智能硬件用户以白领、学生、教师为主,其中白领占比最高(其消费能力强)。
3、用户在购买智能硬件产品时倾向性明显,智能硬件厂商仍需要通过挖局细分领域的用户属性,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4、用户购买智能硬件产品频率较为稳定,智能手环购买用户更倾向于购买其他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电视购买用户则更倾向于购买其他智能家居产品。
行业趋势
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硬件产品相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多项关键技术现处于触发期和期望膨胀期,在未来5-10年时间将逐渐成熟,其中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硬件产品相继进入发展阶段,包括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而智能硬件产品涵盖了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应用更加趋向于场景化。
趋势一:借助智能硬件服务平台的优势,创新智能硬件行业在终端、内容服务和数据方面,都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趋势二:在“集成化”和“供应链化”的大趋势下,智能硬件去向多元化、透明化、专业化和垂直化等特点。
趋势三:智能硬件服务平台为创新型企业提供整条演进线路的解决方案,在整个硬件生产的链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趋势四:大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通过强强联合或者跨界营销进行再生产;创新型小企业多借助硬件供应平台进行资源的寻找和产品输出。
行业挑战
同质竞争端倪初现
虽然智能硬件产业尚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但由于关注度高,包括传统制造业、互联网企业、初创型企业等参与厂商众多。然而目前智能硬件产业发展仍处初级阶段,产品应用服务开发滞后,功能单一,造成国内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端倪初显。以可穿戴设备为例,我国已有众多科技型企业发布了各自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产品。但智能手表多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使用,娱乐化功能也不外乎运动、睡眠监测等,产品差异性小;而智能手环多提供健身、健康及睡眠管理,产品之间差异性也不大。
跨界协同合作存在壁垒
智能硬件产业是以互联网、半导体、智能控制等技术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具有软硬融合、跨界应用等特征。但在企业跨界合作中,存在部分壁垒,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传统厂商的合作存在壁垒。以智能汽车行业为例,一方面,互联网等科技型企业由于政府管控、投资巨大等壁垒很难进入汽车整车制造环节;另一方面,传统汽车厂商不愿意与科技型企业合作,而是自己开发相关智能控制或车载系统。
二是与其他行业的合作存在壁垒。这一问题在提供医疗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上表现尤为明显。一方面,可穿戴设备开发的心率、血糖检测等功能,检测结果不精确,一定程度上并不具备医学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可穿戴设备所搜集的大量人体生命体征数据,经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处理后,需专业的医疗人员给出相应诊疗建议,但由于行业壁垒较高,可穿戴设备与医疗领域的合作较少,降低了数据价值。
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尽管我国在智能硬件产品研发与生产上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明显,但在关键核心零部件环节,受支撑产业的影响,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较大,部分仍然依赖进口。如在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我国电机、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我国在柔性显示技术、小尺寸柔性储能技术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特别是由于国内企业在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的支撑能力较弱,制约了传感器、短距离无线通信芯片等感知层关键环节竞争力的提升,造成了我国传感器基础薄弱,尤其在制造技术方面跟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全球专利布局与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全球科技变革速度的加快,智能硬件将成为下一个全球竞争的战略要地。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纷纷将知识产权保护当成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非常重视专利布局。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例,波士顿勒克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三星已经成为该领域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2010 年到 2015 年5 月止,在可穿戴电子设备 41301 份专利中,三星占了4%,高通和苹果分别以3%和2.2%位居第二、三位。微软甚至在未发布任何可穿戴产品的情况下耗资 2 亿美元从美国 Osterhout 设计收购了一批与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关的资产和专利。市场尚未成熟,国际巨头就已经开始了“专利装备竞赛”。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我国智能可穿戴设备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外针对我国的专利保护战争将会越来越频繁。因此,国内企业在不断探索、完善智能硬件相关技术的同时,还需提高专利意识,加强知识产权布局。
产品弱智能化,单品体验感差
智能硬件产品现在仍处于低智能阶段,多数产品仍以增加WiFi模块,通过手机进行控制的形式出现,单品体验感差。
用户隐私泄露风险加大
智能硬件通过接入网络进行操控,数据在云端进行传输及积累,在方便操作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用户安全隐私泄露的风险,防范黑客攻击与数据泄露成为重点。
- 赞